美國國債在過去25年可以說是一路高歌猛進,瘋狂借錢,到現在已經超過了120%,包括英國、歐元區,還有中國,都在以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的速度增加自己的國家政府債務。而這里面最離譜的,全世界最會借錢的國家那就要屬日本了。國債比GDP260%,冠絕全球,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就是日本所有人賺的錢2.6年才夠還他政府的債。你要是按日本政府2022年財政收入算,那他就是不吃不喝,完全不花錢,18年才能還清這些債。難道這些國家政府都瘋了嗎?這么大量地借錢,他背后的邏輯到底是什么呢?美國會不會出現債務違約?為什么有經濟學家說政府借的越多越好?到底借多少才算是多呢?
【資料圖】
政府為什么要花這么多錢?
每個國家的政府都會賺錢也會花錢,美國政府過去30年的收入95%都來自稅收,而美國主要支出是去做公共事業、國防、軍隊、基建等等,其實大部分時間花的比賺的多,專業點的話就叫持續的財政赤字。那這多出來的錢從哪兒來呢?他就會發行國債去跟全社會借錢,來補這部分資金缺口。問題的關鍵是這些政府為什么要花這么多錢?
現代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非常反對政府花錢,他覺得市場競爭才是最有效率的,所以政府管得越少越好,要是借那么多的錢是一件極其不負責任的事情。美國從十八、十九世紀的時候非常遵循他的這套理論,鼓勵競爭,政府基本能不管就不管,但是慢慢問題就出現了,如果完全讓市場自由競爭,每隔一段時間經濟就崩一次,最嚴重的就是1929年大蕭條。面對如此嚴重的大蕭條,美國政府當時依舊堅持著那套老老實實做自己,不要過分干預經濟周期,沒想到這次大蕭條一下就持續了十多年,事后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這次蕭條之所以能持續這么長時間和美國政府不作為是脫不了干系的。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就出現了另一位經濟學大神凱恩斯。他就提出來一套新的理論,當時各國政府就開始采納,極簡地概括就是說市場也會失靈,所以政府不能完全不管,政府需要刺激經濟,尤其是在經濟萎靡的時候。當大家不愿意花錢的時候,政府就把錢借過來幫大家花,以此來增加社會的總需求,避免經濟危機。當然凱恩斯這套理論后來也有爭議,但是它的內核已經逐漸被各國政府接納,當經濟面對危機或者衰退的時候,政府就要大力地借錢、花錢、刺激經濟,這樣才能最快速地幫助經濟走出來。所以現在一遇到危機政府就開始花錢刺激一波,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2020年疫情、日本1998年金融危機、2008年次貸危機、2011年大地震,歐洲的歐債危機等等,政府就積累了大量地債務,但也不是錢花出去就一定有作用。日本過去三十年在持續不停地借債,但GDP紋絲不動。現代貨幣理論認為,政府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借債,因為政府花得越多,非政府這邊的市場就賺得越多。政府的信用本質上就是錢,只要沒有通貨膨脹,那就應該使勁借錢和花錢,這樣才是對經濟最好的,當然這套理論現在還沒被主流經濟學接受。
政府借錢也分自己人和陌生人的
如果內債屬于經濟活動的緩沖期,那么外債就相當于經濟活動的放大器。歷史上很多次國家級的經濟崩潰、債務危機其實都源于外債的違約。最近二三十年各國政府都在瘋狂發債,這里面大多數都是外債,當然歐洲有點特殊。
什么叫內債?一個國家用本幣發行的債就叫內債,所以內債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靠印錢來還債。雖然央行不能直接印錢給政府花,但是它可以去市場上買國債,這就是量化寬松,只不過它在市場中間多倒了一手而已,本質上不就是政府管央行借錢花嗎?而從海外借的錢一般都是以美元計價的債,這個就叫外債。除了美國以外,其他國家又印不了美元,就只能去找其他國家借,這時候就非常容易出現違約的情況了。比如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美地區本來發展很快,也吸引了大量外部投資,結果八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美元要加息,拉美就不得不也跟著加息,導致債務越來越重,外債越來越多,最后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全部債務違約,美國這邊投資人也虧得血本無歸。
包括歐債危機,為什么會持續那么久?其實就是歐元區大家開始報團取暖,就合起來用一個央行負責印錢,但財政政策這邊又各管各的,這就相當于大家一起把內債給變成了外債。結果希臘、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就出了問題,國債都面臨違約的風險,歐洲央行也不能因為幾個成員國就去買他們的國債壞了規矩,這些國家就只能伸著手找別人借錢,歐盟、IMF借給他們錢,但是逼他們緊縮,本身經濟就很萎靡了,還不得不緊縮,財政政策應該是經濟的調節器,但反而加大了經濟的波動,這就是外債的問題。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機、2022年斯里蘭卡金融危機,這些國家崩盤的直接原因其實都是外債還不上導致的,這也是為什么有人說內債不是債,雖然這個說法有點極端,內債肯定也是債,但是它可控的范圍要大很多。各個國家政府在緊急的時候,就可以比較舒坦地去借債,而不用擔心短期違約的問題。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美國就確實有他的特殊性,也不用管內債還是外債,對他來說全都是內債。
各國政府持續的發展,債就這么永遠發下去嗎?
過去二十年,全球幾乎所有的大經濟體,美國、中國、歐元區、日本全都在以幾乎不可持續的速度持續的發債,那么就這么永遠發下去嗎?歷史上幾次比較大的債務危機,80年代的拉美、90年代的俄羅斯、亞洲金融危機、00年代的次貸危機,10年代的歐債危機,還有最近的斯里蘭卡,總結出來限制政府發債主要有兩大因素。
首先就是利率,利率是金融市場的核心,而國債又是利率的核心,因為它的價格決定了無風險利率。所有公司發的債,比如微軟、亞馬遜、中國石油,它的利率跟國債利率都是高度相關的。因為它定價就是靠國債利率決定的,如果國債發行多,供給就增加,價格就下降,對應的無風險利率就會上升,整個經濟對應的利率都會跟著上升,這個效果就和加息差不多了。加息是什么效果?就是抑制消費,抑制投資,抑制經濟。央行控制的是短期利率,國債控制的是長期利率,利率上升出了抑制經濟,對政府來講還有個更直接的后果,就是它發行債務成本直接就上升了,之后再想借新債,那就得付更高的利息,就好比車買的貴,保險就貴,政府債發多了利率就高了。
那如果高到政府收的稅連利息都不夠付了,還如何刺激經濟?政府就純粹成為一個給全球債主們提供固定收益的基金了,就會陷入一個債務漩渦,無法控制,越借越多。比如日本的債務,如果政府的平均利率高到5%的話,那政府所有的收入連利息都不夠付,當然日本實際情況不是這樣。雖然他們的債務冠絕全球,但目前財政收入居然只有11%是花在付利息上了,而且過去幾年雖然錢越借越多,但是付的利息越來越少,其實因為政府有一招可以對抗利率上升,這招就是量化寬松。
日本從2013年開始搞安倍經濟學,要大量借錢刺激經濟,但是日本也怕借債太多導致利率升高,因此央行就負責印錢來買國債,這樣需求增加了,價格抬高,利率就壓下去了,最好是能把它壓到幾乎是零,這樣政府以后就放心大膽舒舒服服借錢,也不用擔心利率升高。到2020年的時候,日本政府攤牌了,就是要搞無限量的量化寬松,目標就放在明面上,就是要把十年的利率壓在0.25%以下,這條線經過一番資本斗爭,現在提高到了0.5%。就是因為央行持續不斷地買國債,壓低利率,這才能讓日本政府越借越多,但是利息越付越少。不要以為央行印錢就是為了純粹讓經濟體的錢多一點,它有一個更重要的目標就是壓低長期利率。
不僅日本,美國、歐洲量化寬松也都有類似效果,每次有人質疑美國財政部是不是借債借得過多的時候,財政部長耶倫都出來表示,我們雖然債借得很多,但是利率非常低,我們現在付的利息還沒有90年代高,言外之意就是借錢成本這么低,又能刺激經濟,干嘛不借呢?所以限制借債的第一點利率其實可以通過政府和央行相互打配合繞過去,可是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
有一個限制是政府永遠不可能繞過去的,也是政府、央行、經濟學家談之色變的一件事,就是通貨膨脹。通脹是讓政府非常頭疼的一件事,經濟需求不足可以花錢拉動,就業不足可以花錢刺激,但通脹一旦來了就是“頭號敵人”,其他所有經濟問題都靠邊站。央行也無法繼續人為壓低利率了,政策上那些小聰明也都不管用了,無數次歷史經驗表明,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緊縮,通過抑制整體經濟來給物價降溫,當然也有一些政府狠不下心來,繼續借債,繼續刺激,那樣很有可能就會陷入惡性通脹,比如前幾年的委內瑞拉。
那美國現在通脹都這么高了,怎么還要提高債務上限呢?那是因為這個錢早就花出去了,美國政府要早知道2021年刺激會引來這么高的通脹,美聯儲瘋狂加息,全球經濟衰退,他敢花這么多錢嗎?
有些國家比較穩健,比如丹麥,即使有債務上限也根本用不上,債務比GDP一直保持在50%以下,像瑞典、荷蘭、瑞士都差不多,不追求經濟多么高速發展,按部就班。像美國、日本就比較追求高增長,中國的體系不太一樣,中央相對比較穩。各國無論選擇發多少債,底線就是如果發到利率太高,抑制經濟或者還不上錢了,或者如果它發到通脹開始攀升,有失控的風險了,這時候政府債務肯定就太高了。所以債務的紅線不是一個絕對的數字,它和GDP也不是絕對的比例,它取決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環境。如果像利率、通脹都比較低,大家對政府也都很信任,即使借債數字可能嚇人,但在經濟上可能沒有什么影響。
疫情之前美國、歐洲、日本都是這個情況,即使日本債務非常高,金融市場一直都很穩定。但是現在環境不同了,美國十年期的國債利率三年前是0.6,現在是3.7,三年前通脹幾乎是0,現在是4.9.不僅是美國,像日本、歐洲也都類似。所以日本260%的債務比率放兩年前可能并不算高,放到現在就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