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條山戰役失敗的原因 首先是日軍全力決戰,而國軍對雙方實力缺乏清醒的估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戰前,衛立煌原來是憑著二十六萬大軍與日軍四個師團對峙,所以才能長期堅持中條山防線,并自稱“東方馬其諾防線”。
3、但這次戰役,日軍非常重視,尊為“中原會戰”,是一舉拿出七個師團超過十萬的主力部隊來決戰了,其志勢在必得。
4、而國軍在戰前按老蔣要求,甚至還抽調部隊去反共,使中條山地區兵力反下降到十七八萬人。
5、要知道,日軍單位戰力遠超國軍(包括中央軍),整個抗戰期間日集中10萬以上兵力的攻勢,多少國軍都很難抵擋。
6、這次確以10萬打18萬,可以說是“占據壓倒優勢”。
7、按毛的話講,日軍是拿出“把紙老虎當真老虎來打”的干勁了,而國軍還渾然不知大難臨頭而坐以待斃! 其次是戰前日軍準備認真充分,國軍吊兒郞當倉促應戰。
8、日軍為確保會戰成功,對主力部隊做了山地戰的強化訓練,并事先清掃周邊為突出做好準備,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9、而國軍連上層都思想準備不足,下層部隊更是沒有任何應戰準備,渡口工事沒有加強不說,令人匪疑所思是,竟然糧食都沒有儲備夠。
10、以至出現了遠途來襲的日軍兵精糧足,而守在自己陣地上的國軍被圍后出現“斷糧三日”絕境的咄咄怪事!餓你三天,那連“大刀”都提不起來了,所以部隊一觸即潰。
11、 第三是日軍貫徹作戰決心堅決,指揮得當,配合有力,而國軍進退失據,指揮混亂,部隊互不協調。
12、戰役一爆發,日軍各部按計劃進行了果斷快速的進攻和穿插包圍,沒有任何遲疑,干凈利索得象是教科書上的案例。
13、而國軍始終沒有象樣的作戰計劃,要么不顧事實地要求“恢復原有陣地”,要么要求“就地固守”,而且很快就失去統一指揮,聽任各部各自為戰。
14、有的部隊尚能頑強抵抗,但更多是不顧友鄰拔腿就跑。
15、 應該承認,中條山戰役中,國軍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可惜多數只是壯烈殉國,只有王村一戰有點實際意義(日軍此役相當部分傷亡是在那里)。
16、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多數國軍戰力低下,士氣也差強人意,甚至輕易降敵,以至出現與日軍如此懸殊的傷亡比例。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